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化学与化工学院前身始于1977年组建的马鞍山钢铁学院三系,1978年成立马鞍山钢铁学院化工系,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化工系,2000年10月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2003年8月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实验中心五个教学单位及学院党政办公室。40多年来,学院一直秉承“严谨笃学 励志求真”的院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突出煤化工学科特色与行业优势,聚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安徽省新兴产业,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教授30人,副高职称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4人次,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47人次,省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1名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教授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第五届“科学探索奖”、“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全国仅4人),近年来,多人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学院拥有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4个,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应用化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生物学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校级特色专业。近五年,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无机化学、化工原理A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7项、质量工程项目60项;拥有化学实验示范中心、有机化学示范实训中心、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校内省级教学平台和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院面向学科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在小分子催化界面结构原子级调控、高比能电池系统、痕量可视化分析、煤热溶物配煤炼焦等领域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技1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0多项、省部级项目110多项,在Nat. Commun.、JACS、Angew. Chem.、PNAS、A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多件。学院现拥有煤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化学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纳米能源与环境技术安徽省特色学科1个,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安徽省重点学科2个,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2个,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4.8‰,化学工程入选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0多项,省级奖100多项。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88人,硕、博研究生380人。近五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40%以上,就业率95%以上,位居全校前列。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学子。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与技术骨干。

当前,学院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学校国内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数据截止时间: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