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阵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阵地 >> 正文

历史是活在我们心中的文化

日期:2016-11-26  来源:   点击:

岁月是生活的长链。人们常常感叹时间不容人情,翻转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如同“闪电而去”,一晃几十年,“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时间的匆忙,丝毫也不会磨灭人们生活的轨迹。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留下自己经历的印痕,书写自己奋斗的华章。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却可以笃定地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对于许多出身苦寒的人来说,都是因为自己的奋斗并抓住了改变人生行程的机遇,才最终获得了成功。做历史研究,尤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沉下心来做学问,才能卓然成家。我校著名历史学家黄今言先生可谓其中一员,具有典范意义。

1937年11月,黄今言先生出生在江西省石城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品学兼优的他以“全优生”被直接保送到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他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谷霁光教授(1907—1993)攻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多年,后虽多有变动但最终得以重回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全身心地投身到历史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去。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奉献社会。唯有奋斗、创造和奉献,才能放大生命的意义,使生命的个体成为社会的生命,使生命的价值超越生命本身。黄今言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工作与历史学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扬起了学术的风帆,担负了育人的使命,释放了人生的光焰。

黄先生经历了幼时饥寒清贫,青少年时代寒窗苦读,青年时期政治动荡,直到壮年才真正安定下来,稳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他经常感慨十年浩劫使自己耽误了韶华,中断了他所心爱的历史学教学、科研事业,只有身逢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好时代,才能攒足干劲,做他所喜爱的历史学教育科研工作。从七七级开始,黄先生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受到历届学生喜爱;他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三十余人。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黄先生主讲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兵制史”“秦汉史”“秦汉史专题研究”“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秦汉文献与简牍概要”等7门课程。对于每门课,他都认真备课,用心讲解。他常说,三尺讲台小,学生前途大,要把学生的前途搁在讲台上,认真讲课,毫不含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都自编教材,体现自己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特色,参编或主编了《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1981年版、《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上、下册)打印本1985年版等教材。黄先生注重与学生互动,经常与学生交流、讨论。他既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也关怀学生成长成才,不只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黄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是秦汉史研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中国古代史前沿问题,尤其是秦汉史研究。黄先生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海外合作课题1项;已出版《秦汉赋役制度研究》(1988年)、《秦汉军制史论》(1993年)、《中国军事通史·东汉卷》(合著,1998年)、《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主编,1999年)、《秦汉经济史论考》(2000年)、《秦汉商品经济研究》(2005年)、《秦汉史丛考》(2008年)、《秦汉史文存》(2016年)等8部史学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100余篇,著述总字数达300余万字。他的这些论著刊发后,在国内外史学界受到重视,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问题研究。

黄先生在教学、科研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获得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主要业绩也被收入《江西省突出贡献专家传略》《中国经济学专家辞典》《中外名人录》等多部辞书。黄先生在七十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继续关心学校历史学专业建设、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讲座,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作为退休后的重要生活,常有新作发表于各家学术期刊。

平庸者都是一样的平庸,成功者各有各的不同。我们赞美成功者,鼓励开拓者,激励奋斗者,宽容受挫者,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以他们的人生精彩升华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并为后来者树立了进步的标杆。一个人一年干一件事算不了什么,一个人十年干一件事已属不易,而当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一件事,当然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值得学习了。在历史学园地耕耘,取得收获,尤其需要花一辈子的心血方能取得成功。黄今言先生50多年如一日,克服了许多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兢兢业业地置身于历史学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潜心于历史学研究事业,毫无保留地把他的智慧服务于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虽谓书生,而志在四海矣!

杨绛先生生前曾经回答人们对她的关切: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艰辛苦难,从而矢志不渝,并形成无怨无悔、向上之气的美好品质?杨绛先生回答说:“是信仰,是老百姓说的‘念想’。”这是杨绛先生对于坚守者的文化揭示。我们庆祝黄今言先生的八十华诞,研讨他的教育、学术思想,追问他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欣赏他终生坚守的精神家园,领略他的精神品质,这远比盘点他在教学、科研领域收获的“战利品”要重要得多。因为这样,足以嘉惠后人,丰富史学精神。黄今言先生是一名称职的“人师”,是一名中国古代史专家,他将他生命的全部很早就融入到史学事业中来,早已成为一名通透的“史学人”了。因此,找寻先生终生坚持历史教学、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终极力量,还是应该深入到他所从事的史学事业中去。是什么呢?我认为,一言以蔽之,即历史是活在我们心中的文化。黄今言先生无比热爱历史教学与研究,很早就立志要像他的导师谷霁光先生那样具有阳雀扒枝、燕子衔泥的精神,真正做到“穷原意委稽秦汉,求是崇真究古今”。弄清历史的来去原委、是非曲直,以非常之心,集数十年之功,成非常之事,这就是他的“念想”。伟大史家司马迁讲述著《史记》的心路历程时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能够毕生献身于一桩事业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有信念的人,有品格的人,有坚守的人。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6日 11版)